央广网昆明4月6日消息 清明,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祭祖节日。为倡导全社会形成文明科学、生态环保、健康安全的殡葬新习俗和祭扫新风尚,云南省民政厅将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保障改善民生相融合。近年来,省民政厅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不断完善了政策框架体系,加强了法制建设。“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资金6.7亿元,州市县级投入资金约60亿元推进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省投入使用殡仪馆111个、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5551个、经营性公墓86个,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服务便捷的殡葬公共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省划定火葬区或少数民族生态安葬区覆盖人口达78.99%,2020年底全省平均火化率达54.89%。全省殡葬改革工作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惠民殡葬政策,专项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云南省殡葬协会副会长田军表示,近年来群众殡葬习俗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个是葬式选择上,全省很多公墓都更注重环境建设,促使公墓变公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选择了现代的花葬、壁葬、草坪葬、精巧节地葬、景观葬等节地的、生态的葬式。二是祭祀用品上,各殡葬服务单位都推出了“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等活动,积极创建“无烟陵园”,广大群众也更乐于选择既美丽又生态的鲜花替代常规的祭祀用品。三是在祭扫方式上,家庭追思会、撰写缅怀祭文、鲜花祭祀、音乐纪念、网络祭扫等新兴的祭扫方式兴起,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祭扫理念渐渐的得到了广泛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