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健网 - 保健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保健食品 | 保健用品 | 传染病预防 | 黑色曝光 | 疾病预防 | 健康新闻 | 家居健康 | 颈椎疾病 | 身体养护 | 市场纵览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市场纵览 > 无限极再“爆雷”,保健品+直销的模式该终结了
W.biz | 商业搜索

无限极再“爆雷”,保健品+直销的模式该终结了

信息来源:baojian.biz   时间: 2019-08-08  浏览次数:52

作者于平,资深评论人

除非特别注明,本号文章皆本人原创

继权健、华林相继被查之后,直销公司无限极再“爆雷”。有家长向媒体披露,其3岁女儿被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在陕西当地“无限极指导老师樊乐”的推荐下,每日大量服用无限极8种产品,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心肌损害、低血糖等病症。无限极方面有关负责人回应,正在开展全面核查,将与当事人“田淑平”于16日晚间见面详谈。还透露此前当事人曾和他们有过接触,但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相比权健、华林,无限极在直销行业的知名度更大。根据公开排名,2018年无限极销售额达249亿,超过安利成中国为最大直销公司。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行业老大,和权健一样,一直身陷各种丑闻和争议。除了“心肌损害”女孩之外,无限极曾多次被网友、医生曝涉嫌传销,在网络上,关于无限极洗脑和夸大宣传的网帖比比皆是。例如,有网帖提到丈母娘做无限极后的几件最无法容忍的事件:包括“生完孩子,丈母娘给我老婆用无限极牙膏涂下体伤口,说能杀菌消炎”“生完孩子丈母娘交待不用煲什么汤了,无限极口服液一瓶顶10碗汤”“丈母娘给出生还不到两周的孩子灌无限极山楂饮料”。去年12月26日,儿科医生大V“医生妈妈欧茜”发文称:无限极“连新生儿也不放过”,并配了张无限极销售人员朋友圈截图,里面吹嘘“宝宝刚出生就可以喝增建口服液了,可以去黄,可以解胎毒,还可以预防感冒引起的肺炎……”

无限极再“爆雷”,保健品+直销的模式该终结了

这些曝光帖哪些属实,仍需查究。但凭常识可知,出现这么多指向一致的负面舆情,还动辄在涉权健新闻的跟帖区“被@”,这显然不对劲。

回到该新闻上,“心肌损害”女孩家长以及许多消费者,为何能被洗脑?不得不说,无限极的“擦边球”打得巧妙。例如,无限极在营销中大量使用 “调理”“治本”等暧昧的表述,种种表述中,虽然没有“治疗”二字,但给消费者暗示却是,这样的保健品不仅能治愈疾病,简直就是“灵丹妙药”,保健品的治疗效果更胜正规药品一筹。再加上一些“现身说法”——如那位“无限极指导老师“就告诉“心肌损害”女孩家长,“我爸的病就是无限极救活的,我娃从在肚子里开始就吃无限极,我家没有一粒药,全是无限极”——如此营销方式,极具诱导性和欺骗性。类似这种营销“擦边球”,在保健品行业可谓非常普遍。我国民间一直存在药食同源,“吃什么补什么”等传统医学理论,这被许多保健品企业所利用,它们一方面规避夸大宣传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给消费者以很大的治病希望。这样的模式下,监管部门很难挑出大毛病。许多一对一的营销,监管力量根本触及不到,而一旦消费者吃不出想要的效果,或者吃出事来,要想追究这些保健品企业的责任却是非常之难。无论“心肌损害”女孩,还是4岁女孩周洋,其遭遇都印证了这一点。保健品营销乱象频出,背后是保健品监管思路和方法的滞后。在我国,药品有药品的专门规范,食品有食品的专门规范,但介于药品和食品的保健品,一直缺乏严格、专业的规范。对于保健品监管,相关部门更重视的是“形式合规”,一开始要求保健品审批才能上市,但这一审批几乎形同虚设,导致审批后来被取消。现在强调的则是对于产品标识和广告的规范,如“产品名称不得以保健功能命名”“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中应当重点提示‘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这种“形式合规”,对于一对一、口耳相传式的直销,以及层出不穷的“会议营销”等保健品销售乱象,往往鞭长莫及。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保健品营销,大家明明都知道许多都是骗局,但却束手无策。监管部门虽有规范打击之责,但仅仅是调查取证,就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监管的成本极为高昂。鉴于此,保健品监管显然不能再沿用传统思路,亟需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其中最需要改的就是保健品的营销模式。在大多数消费者认知中,保健品其实有着“准药品”的身份,对于这样的“准药品”,无论一对一的直销,还是“会议营销”等方式是否合适?中国的直销企业有一大半都在做保健品,保健品+直销的模式的弊端已被公认是一加一大于二,是否该终结了?解决了这些问题,保健品行业乱象的治理,才能釜底抽薪,事半功倍。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保健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