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人眼里,北美,尤其是加拿大,可谓不折不扣的保健品王国。
如今在华人圈里十分流行的一些主流保健品,如深海鱼油、蜂胶、番茄素等,似乎都源自加拿大。
但实际上尽管这类保健品的确许多是加拿大产,但生产厂家几乎都有东亚背景,销售对象也是加拿大本土和海外的东亚裔。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加拿大人对所有保健品都不在乎。正相反,对某些保健品(尽管只有寥寥几种),例如其中最流行的是各种维生素丸,他们的热衷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事实上,用“迷信”来形容加拿大人对维生素的热情,一点都不夸张。
在备孕期间补充维生素E和维生素C,生产后给婴儿服用维生素D滴剂,即使是成年人感冒了,医生也要在正常感冒药之外再开些维生素丸。
加拿大的家庭医生每天接诊病人很多,且又不分科,许多小毛小病其实未必分辨得太清楚,在处方里开一些“就算吃不好 也绝对吃不坏”的维生素制剂就成为他们的“规定动作”,病人即使发现也不会太在意,因为“维生素迷信”在北美早已深入人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维生素丸,北美人热衷的保健品还有大蒜素、运动功能饮料(红牛系最为出名,其次是可口、百事系列的碱性功能饮料)等,各大超市均有销售。一些迷信“顺势疗法”的北美人会追捧一些稀奇古怪的草药(许多是原住民部落搞出来的),但规模不大。
还有一些打着“临床非处方药”名义、实际上是变相强壮类保健品的东西,以“免费试用”为名目招徕顾客,实则设置了苛刻的试用条款和“到期不反馈则自动扣款”的程序,许多北美人比较“马大哈”,有些人“试用”后稀里糊涂花钱续用了大半年才发现。
我们知道,有些保健品是通过所谓“直销”方式买卖的,而在北美,传销或“直销”实际上是同一含义,即“无店铺销售”。
“无店铺销售”始于20世纪70年代,采用“口碑相传”、“熟人营销”和“层层发展下线、层级加权”等至今仍被传销界视为“传家宝”的方式进行销售。由于最初传销的主要经营者几乎都是家庭妇女,因此有“主妇式营销”的俗称。
传销的产品并不局限于保健品,甚至不妨说最开始传销的主要产品不是保健品,而是洗衣粉、牙膏之类主妇常买的家庭日用品,以及同样为主妇所青睐的化妆品和护肤品,走的则是“高性价比路线”。“主妇式营销”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的销售人员同时也都是产品的使用者。
上世纪80年代,传销中涌现出一种激进的、以“快速致富”相号召的“塔式营销”,其特点是并不像传统传销那样注重宣传产品的效果和性价比,甚至完全不在意卖的是什么东西,或卖不卖东西,而是拼命发展下线并“洗脑”、诱使“下线”缴纳“加盟费”升级并换取发展“下线”的权利,整个营销体系完全仰赖层层盘剥的“加盟费”牟取利益。
这种疯狂的方式由于近乎“空手套白狼”,很快引发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SEC)的警惕,并在上世纪90年代将之明定为“违反金融监管法规”的行为,在此之后这类“塔式营销”在北美转入地下,部分分支则转入其它国家发展。
但原本的“主妇式营销”并未被取缔,因为它并不符合“主要靠发展下线牟利”的“塔式营销定义”,至少从理论上仍然是在卖产品,赚产品差价,为回避规管,新一代传销企业将之更名为“多层营直销”或“直销”,并传入中国等东亚国家。
如今,随着东亚国家对“传销”监管的加强,一部分北美传销企业将其在这些国家的销售方式改为“直销”,即至少形式上只有一层直销,并且设立了“店铺”。
这类仍在北美“白道”上出现的直销类企业几乎都标榜“北美本土”,但实际上往往带有“亚洲血统”,其中以华裔、韩裔和日裔为最普遍,经营产品除形形色色的保健品、营养品外,还有化妆品和各色日用品,一般都会打着“有机”、“原生态”、“健康”的名目,利用教会、业余社区学校、同乡会、家长会、家庭聚会等场合发展“下线”,并定期召开“招商会”、“交流会”,用诸如“创业一年成为巨富”之类“先进典型”为现有人员打气。
不知道这样的场景是否让你感觉似曾相识?(作者为旅居加拿大的媒体人及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