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12月26日消息,权健公司严正声明、丁香医生正面回击,这两天,随着一篇名为《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的文章在朋友圈广泛传播,一家年销售额接近200亿的保健品公司和一个成立4年多的在线医疗平台被舆论推向天平的两端。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中国保健品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正在显露出来。
保健品,即保健食品。《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合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一种药品从研究到上市,往往要经历细胞和动物水平实验,而后是临床试验,最后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申请,通过之后才有可能上市,而保健品则不需要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同意,而且上市之前不需要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然而,在生产、销售的过程中,保健品似乎早已突破食品的定义,试图披上治病的伪装。“抗癌克星”“补肾良药”“包治百病”,各类宣传铺天盖地,消费者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不经意间就中了“招”。保健品和药品之间原本清晰的界限,在保健品狂轰滥炸的宣传攻势之下变得渐渐模糊。
保健品市场出现的这种乱象归根结底是暴利的诱惑。资料显示,保健品的成本只占零售价格的10%左右。反正生产商不需要投入大量研发的实验费用,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把的钞票用在了宣传、推广和营销上。几乎所有的保健品厂商在宣传时都会表明自己用了更高级的原料和工艺技术,以实现“品牌溢价”。但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相同的有效成分使得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几乎没什么差别。同样是维生素C,在药店里买可能只要几块钱一盒,而在保健品的专卖店则有可能买到三四百元一盒。
对于保健品宣传的乱象,监管部门并非一无所知。早在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保健食品纳入特殊食品实行监督管理,明确“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应当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并对其广告做出相关规定。但是,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难度——执法权在工商部门,但抽验的权力在卫生部有关部门,而处理投诉则归消费者协会,多头管理的不便让虚假宣传的野草“春风吹又生”。
除此之外,消费者健康意识与健康知识之间的失衡情况同样堪忧。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保健品行业的社会需求十分强劲。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从洞察到行动:掘金中国保健消费品市场》预测,到 2020年中国保健消费品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000亿元。在健康意识增强的同时,健康知识却相对匮乏。中国科协9月公布的第10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8.47%。这也为虚假宣传、夸大宣传提供了社会心理的土壤。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标志。不可否认,保健品市场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种种宣传乱象也让这个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面向未来,只有商家不断自律、消费者明辨意识提升、监管部门协同发力,才能逐渐形成行业的良性循环,让人民吃得放心。
(原题为《"权健丁香"之争:4000亿市场乱象》)